淳于长第一次竞岗大司马,发生在公元前12年,那时的大司马王商去世,职位空出来了。当时该职位第一侯选人是王立,其次才是淳于长,所以淳于长最有动机去举报王立,于是就有了时任丞相司直的孙宝出面检举王立不法之事,但事情的结果令淳于长失望,王立虽然落选,但‘大司马’之位,却花落王立之弟王根,真是‘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’!”
淳于长第二次竞岗大司马,发生在公元前8年,这一次是上次大司马竞岗的获胜者王根因病辞职,因而大司马的位子又空出来了。而这一次,淳于长荣升为第一侯选人,第二侯选人则是后来有‘西汉王朝终结者’之称的王莽,于是王莽出面举报淳于长,淳于长落败,王莽胜出,成为新任大司马。
淳于长落选之后,不甘心就此认输,于是找到曾经的竞争对手王立,请他帮忙说情留在京师,图谋东山再起。而王立之所以会帮淳于长,除了淳于长给了‘很丰厚的报酬’之外,应该可能会有这样的说辞:‘当年,那事不是我干的,而是你那好弟弟王根……’
王立想起当年确实王根才是最大的获利者,再加上淳于长出手阔绰,于是就动了心,转而帮淳于长求情。”
大姑:“你不是怀疑孙宝是受淳于长指使的吗?怎么说了这么久,反而像是怀疑指使孙宝的人是弟弟王根呢?”
小悠:“哦!一不小心跑题了!但是这么一理,我忽然觉得指使孙宝的人真有可能是王根。”
大姑:“王根和淳于长两人之间,你觉得哪个人的嫌疑更大呢?”
小悠:“我一时也拿不准,大姑,怎么办吶?”
大姑:“我想,或许咱们可以先看一下孙宝在举报王立之前的履历!”
小悠:“对,说不定可以从中找到线索!孙宝以前是做什么的呀?”
大姑:“史载,孙宝最初是在郡里担任小吏,后经御史大夫张忠举荐,入朝担任京官,先为议郎,又升为谏大夫。
鸿嘉年间(公元前20年-公元前17年),孙宝被选任为益州刺史,益州隶属于广汉郡,位于蜀中。当时的广汉太守名为‘扈商’,此人的母亲是时任辅政大臣王音的姐姐。
在益州任职期间,孙宝弹劾了上司扈商,却也被扈商弹劾,双方互相弹劾的结果是扈商下狱,孙宝免官。后来益州官吏百姓陈述孙宝功劳,说孙宝是被扈商的舅舅王音所排挤,于是孙宝被汉成帝重新启用,先是担任冀州刺史,后调任丞相司直。”
小悠:“孙宝的履历这么清晰呀!”
大姑:“当然,毕竟是‘重要’人物嘛!”
小悠:“孙宝在举报王立之前,还跟一个姓王的人结过仇,这人名叫‘王音’,也是辅政大臣,辅政大臣不就是大司马吗?大姑,您为什么不直接说大司马王音,反而说什么‘辅政大臣’呀?”
大姑:“因为辅政大臣的官职并不只是‘大司马’,比如这里提到的王音,他的头衔就是‘大司马车骑将军’;而淳于长第一次竞岗时,退位的那位大司马王商,他的官衔全称是‘大司马卫将军’;而那次的意外获胜者王根,最初官衔是‘大司马骠骑将军’,后来才免去了‘骠骑将军’的头衔,只称‘大司马’。”
小悠:“其实都是‘大司马’,但是有时后面可能会加个‘后缀’喽?”
大姑:“是的!”
小悠:“那咱们统一叫他们‘大司马’,也没问题吧?”
大姑:“没问题!咱们写小说,不需要太严谨。”
小悠:“那就叫‘大司马’吧!因为如果用‘辅政大臣’,我总是有点转不过弯来,毕竟‘辅政大臣’这四个字,看着不像什么太重要的官,没有‘大司马’霸气。如果说是‘大司马’,我就知道这是当时最大的官,但如果说是‘辅政大臣’,总觉得普通,职位并不高的样子。”
大姑:“那好!就叫他们大司马!”
小悠:“大姑,这一个、两个、三个都是大司马,朝廷到底有几个大司马的职位呀?”
大姑:“汉成帝在位期间,只是刚继位的三年里同时有两个大司马,之后同一时期都只任命一位大司马。
汉成帝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3年至公元前7年,共计26年。
公元前33年,汉成帝继位,这时朝中本有大司马许嘉,汉成帝又任命自己的舅舅王凤为大司马,所以朝中一时有了两位大司马。
三年后,即公元前30年,‘成帝打算把国家大事完全委托给王凤。八月,下策书免去车骑将军许嘉的官职,命他以特进侯的身分参加朝见。’
自此,朝中担任大司马一职的就只剩王凤一人,此后汉成帝在位期间,就再未出现过多位大司马同时就职的情形。”
小悠:“也就是说,从公元前30年到公元前7年,都是只有一位大司马啰?”
大姑:“是的。”
小悠:“王凤之后是谁呀?”
大姑:“汉成帝在位期间,任命的大司马依次是:王凤、王音、王商、王根、王莽。”
小悠:“那孙宝跟王音结仇的时候,正是王音当大司马的时候了?”
大姑:“是的。”
小悠:“王音当大司马是什么时候呢?”
大姑:“公元前22年至公元前15年,共7年。”
小悠:“汉成帝时期,第一次大司马竞岗上岸的人是王凤,这第二次就是王音了吧?王音当时有竞争对手吗?”
大姑:“有,王谭,汉成帝本想任用王谭为大司马,但王凤临死之前,坚决推荐王音接替自己,最后成帝同意了。因此王音跟王谭两人也结下怨恨,互相不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