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悠:“‘朝代’和‘国’不一样吗?我查一下,原来真不一样,‘朝代’强调的是历史时期和中央法统地位。
一个‘国号’能不能成为一个‘历史时期’的代表,主要看一个指标:有没有实现大一统。一般达成了大一统成就的‘国’,其国号才能升级称‘朝’,而没有实现大一统的‘国’,一般就没资格称‘朝’了——但也有例外,比如‘宋朝’!宋朝并未实现大一统,当时与宋并立的政权有辽、西夏等,但宋仍算是一个朝代,应该是看在它占据了‘中央法统地位’的面子上给的名份。
这三十七个汉中,只有西汉和东汉是‘统一的、中央集权的王朝’,其他三十五个都只是割据一方,属于地方割据政权,只能是‘国’而非‘朝’!”
大姑:“‘唐’也是如此!”
小悠:“嗯!我懂了!所以那个‘春花秋月何时了’的南唐后主李煜,他家的那个‘唐’,虽然建立时与‘唐朝’灭亡只间隔了30年,虽然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,但因为没有实现大一统,所以仍旧不属于‘汉唐盛世’的‘唐’!”
大姑:“嗯!”
小悠:“李煜他们家的‘南唐’,其实国号也只是‘唐’吧!之所以现在成了‘南唐’,也是你们史学界作的妖。你们史学家怎么这么喜欢在国号前面加字呢?”
大姑:“没办法,谁让以前的人总喜欢用相同的‘国号’呢!不加字,谁知道说的是哪一个‘汉’、哪一个‘唐’呀!”
小悠:“是哦!而且这样的‘加法’挺妙的,我们现在的人一看,就知道‘南唐’这个政权应该是割据的南方。
查一下资料,‘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个州,大约地跨今江西、安徽、江苏、福建、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’——果然,南唐,割据南方,国号为唐的政权。
但是,所谓的‘国号’不就是给‘国’取名字吗?给家里小孩起名字,都会不希望跟别人重名。有那么多汉字可选,国号为什么总是选别人用过的呢?”
大姑:“原因有很多,其中之一是‘为了显示自己的政权的延续性与正统性’——西汉和东汉之间的那七个汉,多半如此。”
小悠:“哦!拉大旗作虎皮!”
大姑:“但更多的是以开国皇帝之前的封号作为国号。比如刘邦的国号‘汉’,是因为他自己曾是‘汉王’;秦始皇就更不用说了,是‘秦王’;唐朝,开国皇帝李渊曾是唐国公;隋朝,开国皇帝杨坚曾是随国公,因‘随’带‘走’不吉利,于在称帝时将国名改为‘隋’;晋朝,开国皇帝司马炎,曾是晋王。
而封号一般来源于地名,能够称霸一方的,其封号品级一般不会低,而封号的大小一般与地方的大小相对应,所以高级别的封号自然不会对应小地方,基本指的是一大块区域范围。而这些大区域的地名在秦朝之前基本都已经定了,如秦地,指陕西中部;楚地,指长江以南;燕地,指河北;晋,指山西等。所以封来封去就那么几个封号,自然就会重名。加之有些建立政权的人如果之前没有封号,就直接以活动区域的名字作为国名,于是导致了更多重名现象的出现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‘五凉’政权。”
小悠:“五凉?五个凉国?”
大姑:“是的!五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,在河西先后出现的五个国号皆为‘凉’的政权,史书上将其称为前凉、后凉、南凉、西凉、北凉。之所以被称为‘凉’,是因为东汉至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属于凉州刺史部。”
小悠:“这么多‘凉’?是前后建立的吗?我查一下资料:
前凉,由汉族张氏建立,存在于301年至376年。
后凉,由氐族吕氏建立,存在于386年至401年。
南凉,由鲜卑族秃发氏建立,存在于397年至414年。
北凉,由匈奴族卢水胡沮渠氏建立,存在于397年至439年。
西凉,由汉族李氏建立,存在于400年至421年。
——这五凉竟然在时间上还有重迭的!”
大姑:“五凉时期的时间并不长,仅有130余年的历史。他们先后出现,活动区域又大致相当,所以在前面‘加字’来区分很有必要吧?”
小悠:“是的!也难为你们史学家了,前、后、南、北、西——方位都快被‘凉’用尽了——凉州,意为‘地处西方,常寒凉也’,这下凉了又凉,五凉了,算是‘凉透了’!大姑,国号还有其他来源吗?”
大姑:“当然!比如明朝的国号,据说是来源于《易经》中的‘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成六龙已御天’,象征着大明是所有变化的最终结果。但大多数人却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说法!”
小悠:“我知道!我知道!江湖传言,明朝的国号取自‘明教’的‘明’字。”
大姑:“嗯!同样说不清的,还有‘清’。”
小悠:“对!‘清’这个国号的来源问题,至今仍是未解之迷,也跟‘明’一样,江湖有很多的传说!”
大姑:“但有一点需要注意,元明清三朝的正式国号都是两个字,即大元、大明、大清,这个‘大’字是他们本来就有的,可不是我们史学界加的,而‘汉唐盛世’的‘唐’,其正式国号就一个‘唐’字,我们平时喜欢说‘大唐’,这里的‘大’字才是史学界加的!”
小悠:“‘明朝’的国号是‘大明’,而非‘明’,是这个意思吗?”
大姑:“是的!”
小悠:“元明清这哥仨的名字挺个性的呀!”